虎头蛇尾的“红蝴蝶行动”

2020-03-19 15:33:33来源:

扫描二维码分享

中非共和国是一个天主教徒占人口多数的国家,2013年3月,中非北部伊斯兰教武装组织“塞拉卡”推翻总统博齐泽,并于4月推举其领导人多托贾成为中非首任伊斯兰教总统,由此,导致“塞拉卡”与南部天主教武装组织“反巴拉卡”之间的冲突升级,造成多起大规模屠杀事件,引发严重人道主义危机。2013年12月6日,为平息中非的宗教武装冲突,维护法国在中非的传统利益,法军启动代号为“红蝴蝶”的军事干预行动。

密切跟踪,预先筹备。为应对重大危机而发起军事行动,需要在情报侦察、力量部署等多方面打好“提前量”,才能做到处变不惊、游刃有余。

自“塞拉卡”政变发生后,法国便持续关注中非局势变化,利用长期在非洲拥有军事存在的优势,提前展开军事干预行动的筹划与准备。法军在危机之初,就从长期派驻中非的维和人员中抽调240人,部署于中非首都班吉,并从2013年9月起重点推进力量投送等相关工作。11月24日,法军从驻扎于加蓬首都利伯维尔的第25航空工程团,抽调30名人员和20台重型工程机械,遂行班吉国际机场修复与扩建任务,以满足后续兵力增援需求。11月28日至12月1日,法军经由喀麦隆杜阿拉港向中非投送350名士兵和两架直升机。11月30日至12月5日,法军又向班吉派出1支包括军事通信专家、油料和装备保障人员在内的200余人分遣队,并租借外国安-124运输机运输后勤物资与装备,以满足战时保障需求。

善于造势,择机而动。营造与选择时机,历来是军事行动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时机未到、条件不成熟,贸然行动容易打草惊蛇、暴露企图,而错过时机则会贻误战机。同时,善于创造时机,就能够化被动为主动,为实施军事行动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法军的军事干预行动重视造势与择机。比如,2011年在科特迪瓦的“独角兽行动”中,法军抓住联合国、非盟和欧盟对竞选失败且拥兵顽抗的科前总统巴博实施制裁、胜选的科前总理瓦塔拉与巴博僵持不下的机会出兵,帮助瓦塔拉俘获巴博。又如2013年上半年的“薮猫行动”,在马里发出紧急军事干预请求的5小时后,法军即快速出动,既做到师出有名,又实现迅速介入。

“红蝴蝶行动”中,为谋求行动合法性,法国积极争取联合国安理会授权,谋求国际社会、盟国和非洲国家的支持。2013年12月5日晚,即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出兵中非的第2127号决议当晚,时任法国总统奥朗德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法军将按照联合国授权尽快出兵。第二天,“红蝴蝶行动”展开,这一天正好也是在巴黎举行的“非洲和平与安全”首脑会议的开幕日。奥朗德在会上就法国对非洲经济和军事援助问题发表演讲,获得与会非洲国家领导人的认同,争取到非盟出兵6000人支援的承诺。

在国内,法国政府同样争取到国会内执政党、在野党、反对党甚至是极右势力对实施干预行动的同意。这样,法国不仅为“红蝴蝶行动”的实施争取到了国际国内支持,还取得非盟出兵支援,大大降低法军的压力。

决心失准,管控失当。法军在汲取美军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教训后,始终秉持有限干预、快打快撤的原则,避免陷入持久战之中,希望“红蝴蝶行动”像2013年上半年在马里实施的“薮猫行动”一样,力争以烈度低、负面影响小的干预行动,平息中非乱局,进一步巩固在中非乃至非洲的影响。

“红蝴蝶行动”原计划用4至6个月解除民兵武装,再用4至6个月逐步撤兵,总时长不超过1年。然而,事与愿违,法军用近3年时间都没有彻底平定中非乱局,还不断爆出各类负面消息,只能于2016年10月30日被迫宣布停止行动。

“红蝴蝶行动”未能复制“薮猫行动”的成功,从原计划的“速决战”打成“持久战”,根源就在于法国对中非局势认识不准、决心不当、调控不力,未能认识到中非教派武装冲突和马里反政府武装叛乱之间的本质区别。在马里,政府军控制首都等重点地区,具备执政的基础性和合法性。马里反政府武装奉行极端宗教思想,频繁制造恐怖袭击,引起各方反对,法军打击马里反政府武装,能够团结支持马里政府的势力共同抗敌。

在中非,局势可谓乱成“一锅粥”,涉及其国内难以调和的宗教矛盾。天主教的“反巴拉卡”内部也是派系林立、纠纷不断。法军将平息中非宗教冲突与打击马里反政府武装混为一谈,错误定下“解除一切民兵武装”的目标,对“塞拉卡”与“反巴拉卡”实施“无差别打击”,结果引起众怒、引火烧身。即使法军在非盟出兵后快速抽身,只保持不超过2000人的兵力培训非盟部队,但“红蝴蝶行动”的高开低走之势已成定局,并未实现预定行动目标。

在行动实施的近3年时间里,中非接连发生袭击和屠杀事件。如在法军宣布行动停止前一天,几个武装派别在班吉发生冲突,造成12人死亡。同时,法军人员管控不力,多次被国际媒体爆出性侵、侵害难民等丑闻,使得法国在国际舆论上一度十分被动。

专 题
返回顶部
扫描二维码分享
返回顶部